目前,市场上采用的触摸屏基本都是分离式触摸屏,所谓分离式触摸屏,就是触摸面板与液晶面板分开生产,然后组装到一起。随着技术进步,手机越来越追求轻薄,如果能使原本外置的触摸面板部件与液晶面板实现一体化,便有可能实现面板的薄型化和轻量化,降低面板厚度和成本,很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发一体化触摸屏,也叫内置式触摸屏。于是,incell和oncell技术应运而生,今天我们就介绍下这两个技术;
在讲 in cell 技术之前,我们先讲PCT电容屏的原理;
PCT全称
Projective Capacitive Touch panel(投射式电容屏)
PCT电容屏结构有很多种:我们常见的如G/G,G/F/F等都属于PCT电容屏,各类电容屏工艺及使用设备都不同,PCT电容屏下层会有由X和Y两个坐标组成的网格(仔细看实物可以看得出),手指触摸时,TP会吸收手指微弱的电流而改变其电荷,再通过控制器捕捉并计算触摸的位置。按扫描方式分为自电容屏和互电容屏两种;
目前,市场上采用的触摸屏基本都是分离式触摸屏,所谓分离式触摸屏,就是触摸面板与液晶面板分开生产,然后组装到一起。随着技术进步,手机越来越追求轻薄,如果能使原本外置的触摸面板部件与液晶面板实现一体化,便有可能实现面板的薄型化和轻量化,降低面板厚度和成本,很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发一体化触摸屏,也叫内置式触摸屏。于是,incell和oncell技术应运而生,今天我们就介绍下这两个技术;
在讲 in cell 技术之前,我们先讲PCT电容屏的原理;
PCT全称
Projective Capacitive Touch panel(投射式电容屏)
PCT电容屏结构有很多种:我们常见的如G/G,G/F/F等都属于PCT电容屏,各类电容屏工艺及使用设备都不同,PCT电容屏下层会有由X和Y两个坐标组成的网格(仔细看实物可以看得出),手指触摸时,TP会吸收手指微弱的电流而改变其电荷,再通过控制器捕捉并计算触摸的位置。按扫描方式分为自电容屏和互电容屏两种;
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触摸电路设计,先看看经典的 Diamond pattern设计:
以Diamond pattern设计来说,自电容实现触摸的方式:依次竖向、横向扫描,判断各自对于地面的电容变化,分别计算X/Y坐标,确定触摸点;
但这样的话也有问题,就是多点触摸的时候,横向坐标和竖向坐标的搭配有多种,就无法准确的判定触摸点,俗称'鬼点'。
互电容屏和自电容屏的差异就是,它的横竖电极相互交叉的地方会形成电容,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,影响了触摸点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,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量。
互电容屏的扫描和自电容屏有所不同,还是以Diamond pattern设计为例,竖向固定一条线,依次扫描横向电极线。然后再竖向固定第二条,依次扫描横向电机线,依次类推……
正如此,互电容可以真正实现多点触摸,也没有'鬼点'。
其实明白了自容屏/互容屏的原理之后,Incell和Oncell的原理就很简单了;
以Apple和JDI的设计为例,
其实看完这两例incell的设计,我们应该发现了,Incell和Oncell的设计,多数利用了COM电极作为触摸的线路之一;至于具体的设计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,要看各公司自己的研发了。
再看以前我们讲的LCD具体结构,更加清楚了解到Incell和Oncell的具体结构:
In-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,即在显示屏内部嵌入触摸传感器功能,这样能使屏幕变得更加轻薄。同时In-Cell屏幕还要嵌入配套的触控IC,否则很容易导致错误的触控感测讯号或者过大的噪音。因此,对任一显示面板厂商而言,切入In-Cell/On-Cell式触控屏技术的门槛的确相当地高,仍需要过良品率偏低这一难关。
On Cell是指将触摸屏嵌入到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间的方法,即在液晶面板上配触摸传感器,相比In Cell技术难度降低不少。三星、日立、LG等厂商在On-Cell结构触摸屏上进展较快,目前,On Cell多应用于三星Amoled面板产品上,技术上尚未能克服薄型化、触控时产生的颜色不均等问题。
从上图可以看出,In-cell模组的整体厚度最薄!
1.整机厚度减薄,TP盖板减少了Film走线层;
2.画面更清晰
3.重量减轻
4.电池空间更大
5.可做真正的窄边框甚至无边框,TP仅仅变成一层装饰的盖板,不需要走线,左右黑边不受走线限制;不像GFF等TP左右要走线,有最小的走线宽度;